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Day 3

早   7點半的鬧鐘響起。
阿對了,今天店裡還是要營業呢!

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這樣就開起一間店。原本是經營平面設計的工作室,自己安安靜靜的畫圖,外務的部分像是和廠商接洽、報價的事都交給女友。兩個人就五五分帳,每天過著想工作的時候就工作,想休息的時候就休息的生活,因此作息亂七八糟的。還有半夜兩點在外面騎單車或是慢跑的情況。現在想想如果是在國外老是這樣晝伏夜出的話,可能很難平安的回家吧!

這樣的日子說愜意是很愜意,但女友這邊也還有想試試的事。『想要在30歲之前開一間能按照自己意思做的店看看,如果真的不行反正我們也還年輕。工作室的話再繼續接案子就好,如果需要錢的話大不了兩個人就回辦公室上班吧!』女友說。這時我們正在從台北回來的路上,剛剛才面試完藝術學院的研究所。她想,如果沒有考上的話就回高雄開間舒舒服服的小店吧!

結果成績單寄過來是一個月後的事,差1.2分錄取。『好吧!那就來開店吧!』就這樣開始蒐集資料,首先當然是討論要賣什麼東西。自己目前的優勢在哪裡?

兩個人開始一條一條列出來:女友本來就喜歡下廚,而且對食材使用的判斷跟獵犬一樣靈敏;我的部分就是設計方面不管是室內或是平面設計都不需要再請別人幫忙,但是服務業的經驗是零。再加上算了一下目前能拿出來的資金,幾乎毫不考慮的(也實在是沒什麼選擇)就決定是早午餐店。

為了要開店,女友到餐飲學校報名了創業的料理課程,我則是到博客來買了一大堆韓國、日本的咖啡店和早午餐設計相關的書籍回來看。在這期間一面試作菜單一面騎車在市區找尋合適的地點。本還想選在85大樓附近,但不是物件太貴,不然就是屋主只要賣沒有要出租的意思。不過在有一次詢問店面的時候,隔壁的阿婆很熱心地走過來告訴我們,再過去一條街有店面要出租。房東正好她也認識,最近幾天有聽說之前租的商家要收掉了,建議我們可以去問問看。道過謝後,我們兩個就直接過去了。

物件的位置在市區的邊緣,靠近港口和河邊的地方。是那種,上一條路明明還相當熱鬧,有各式各樣的店家、走在路上的人們也很多,但是轉個彎進入下一條路後,景色就截然不同。房子從大樓變成舊公寓和平房,再也找不到裝潢摩登的店家,取而代之的是傳統市場和一間間看起來都很相似的廟。年輕人幾乎沒有,生活在這條街的清一色都是年長者。如果沒什麼特別的事,街上真是名副其實的一個人影也沒有。 

房子的話是一間兩棟連在一起的透天厝,雖然屋齡滿高但是可以看出屋主很細心的在照顧這間房子。門口有位老先生正搬自己釘的木架,上面就貼著房屋出租的廣告。我們上前表明來意後,老先生就直接把鐵捲門打開讓我們進去參觀。

一樓出租的空間是隔出來的,只有八坪算是相當的迷你。但是屋頂有挑高,入口是之前店家已經做好的一整面大片清玻璃,所以人實際進去的話並不會覺得壓迫。不過廁所就讓人有點擔心,因為那是在原本是建築物外牆的地方,用一些剩下的木頭建材自己搭的一個狹長空間,有些地方還只是用布掛起來遮蔽視線而已。如果要當作營業空間的話,這樣的廁所是“絕對”行不通的。可能在這邊要花一筆較高的預算。所以那天就先稍微丈量過之後,跟老先生留了電話就回家研究這個地點是否可行。

家具的話預定都在IKEA購買,因為在網站上都有標示詳細的尺寸,所以在電腦裡面就可以很輕鬆的規劃擺放的位置。大致安排了一下後,室內12個座位連同騎樓底下的一張大桌子,總共16個位子。再多的話依我們現在的能力恐怕也做不來。結果隔天就和房東簽約了,付完訂金後有種,這下真的無法回頭了的感覺。

房東先生很好心的給我們一個月的免費施工期,不過一個月來說無論如何還是很趕。所以一回家就開始畫設計圖,菜單的部分也要趕快拍板定案,一些較特別的家具也要開始上網購買。眼看待辦事項的清單越來越多,簡直是到了火燒屁股的狀態。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這一個月天氣都很好,所以店裡外施工的進度都很順利。

首先把那亂七八糟的廁所整個拆除掉,用磚頭和混凝土蓋起一道堅固的外牆,上面加上全新的屋頂,連抽風機都裝了。不過光是這樣,整間店的完整度就瞬間提升了不少。

廚房是做成開放式的,因為設計菜單的時候覺得料理過程不會有什麼油煙,所以能不隔間就盡量不隔,讓整間店的視野保持開闊的感覺。就這樣每天都到店裡和現場的木工師傅討論,然後現場直接修改,最後總算在一個月的前三天完工了。真要命!

然後,我們掛起招牌開始營業。在店名的前面我們特地加上了『素人』這兩個字。素人在日本語的用法就是,並非本行出身,總而言之用自己的方法踏進這職業領域。我們想,這樣做起來也比較沒有壓力,如果真有人抱怨的話,也只能雙手一攤說:『沒辦法啊,因為我們真的就不是那種專業的餐廳嘛!這點可是清楚寫在招牌上了。』

結果開幕第一天就大爆滿。可能是因為這附近實在太久沒有新的店家入駐,所以在我們裝潢期間就有很多附近的居民或是上班族來詢問。在完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第一天連怎麼度過的都不太清楚了。只記得我們兩個人在店裡忙得團團轉,還要不時跟等候太久的客人道歉。跟原本預想的情況完全不同!還以為前三個月可以輕鬆的經營小生意,一邊做一邊學習。現在卻落得連家人都要請來幫忙的地步。

真要命!

不過在開店前其實因為自己的個性是屬於比較內向(要說自閉可能也有一點),再加上從來沒做過服務業相關的工作,直到開店的前一秒都還是緊張到手心冒汗,沒想到現在自己適應得還不錯。

其中很大的因素,大概就是因為店裡的大大小小細節都是自己一磚一瓦親手完成。所以也會產生有點想要留在現場看看,之後到底會怎麼樣的感覺。究竟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能被大家接受?如果有客人覺得來店裡用餐是一次相當棒的體驗,自己當然就會覺得開心。就像在做設計案的時候一樣,如果業主這邊說了:『這次的成品很好,我們都很喜歡。』就會有種就算沒收到錢也沒關係的愉悅感(不過如果款項遲來了一樣還是得打電話去提醒)

我把開店這件事,當作是對自己的一種檢視,也可以說是一次小小的社會實驗。我想用自己的眼睛去見證,我這樣的一個人,和世間其他人有何不同?或者是每一個人其實根本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差異?所以觀察店裡的各種客人就成了我每天的樂趣之一。我不得不說,這世界上真的是有各式各樣的人。

上班族、情侶、同性的戀人、學生、對人生好像已經沒什麼好期待的夫妻、老闆和他的女人、全身刺青卻總是很健康的吃大碗生菜沙拉的男人、公務員、音樂系的教授…...

『欸!妳知道3樓的誰誰誰又跟主管一起出去,隔天還一起來上班呢!
『關於你的投資方式,我這邊做了些整理。阿,真的只是先讓你看看而已。』
『我老闆阿,在美術館那邊又買了一間新大樓的房子,可是今年大家的年終獎金到現在還是沒消沒息阿….。』
『哪個教授的學分好修啊?我下學期好忙實在沒辦法花太多時間在學校上。』
『妳幹嘛要這個樣子?哎呀,所以我說…...總之在這邊不好講嘛。』

每個人都想對這個世界傾訴一些東西,所以把思想轉換成語言散佈出來。而世界就像一個巨大的地底洞,安靜且確實的接收了這些意識。加以混和後,等著有一天要一次釋放出來。而我就在地底洞旁開了一間小店,每天免費聽著人們的各種想法。

只是到現在自己的店已經開兩年了,但伊森一次也還沒來過。那是因為開店的時機太突然,伊森那邊已經規劃好要到日本遊學一陣子,等店裡完工後,伊森人已經在名古屋了。伊森在名古屋時因為日本那邊有親戚在,住的方面暫時不成問題。所以等語言學校的入學手續辦好後,馬上就開始找打工的地方。

『嘿!我找到工作了。』伊森從通訊軟體的對話框中打出這句話。
『恭喜啊!是什麼樣的工作?』我問。

『是一間賣炸雞和飲料的店,老闆是台灣人呢!所以目前看起來工作上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伊森看起來很高興的樣子。
『太好了啊。』我說。

真的是太好了,我在心裡又重複一次。
那是兩年前的事。

這天結束後,店裡已經整理得差不多。我讓同事先下班,自己像80歲的老頭一樣攤坐在單人沙發的位子上。開了一罐啤酒,一口氣喝了一半。基本上我是個喝完一瓶啤酒就會醉的人,所以剛剛所喝的量已經夠讓我有點飄飄然的。因為這樣才有辦法打這通電話。

電話那頭是伊森的父親。差不多要討論後續的事宜了阿…...例如,要在哪裡辦告別式,要邀請誰來之類的。由於我這邊是一點經驗也沒有,所以只能問他們大致上的流程是什麼?哪裡我們可以幫得上忙的?不過伊森的父親似乎是不想讓家族以外的人知道,打算要默默地由自家人進行家祭後,就結束了。

掛上電話後,我想,他們固然有自己的考量沒錯,這方面的確要給予尊重。但如果是伊森的話,會希望自己的告別式是什麼樣子?畢竟人一生也只有一次的告別式,活著的時候能掌控的事已經不多,至少也希望最後一件事能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做吧 ?

會是一個人與世隔絕的消失在這世界上,還是要把自己所有的親朋好友都請來,來場熱熱鬧鬧的歡送會?依照伊森的個性…...


答案再明顯不過了。

2 則留言: